胃镜巧取"潜伏"蟹腿
近日,我院多学科团队通力协作,通过内镜微创技术成功救治一名因消化道异物导致腹腔穿孔病例。经过近一个月的诊疗追踪,两条引发患者反复剧烈腹痛的"罪魁祸首"——长达5厘米的螃蟹腿,终于在消化内镜下被精准擒获。
病情回顾:隐匿病因致诊治波折
近日,一名中年男性患者,因突发急性腹痛就诊我院急诊科。此前在外院全腹CT检查未发现明确病因,到我院就诊后消化内科、胃肠外科会诊后高度怀疑消化道穿孔可能,但患者因症状暂时缓解拒绝住院,自行离院。几经周折,因腹痛加剧再次到我院就诊,被收入胃肠外科病房。
抽丝剥茧:锁定"隐形杀手"
入院后,胃肠外科陈振国主任团队立即给予禁食水、胃肠减压、抗感染等治疗,患者症状有所缓解。但陈振国主任敏锐察觉:"患者反复腹痛且存在局限性腹膜炎体征,但溃疡或肿瘤继发穿孔诊断依据不足,极可能为消化道异物导致穿孔。"尽管团队多次询问病史,患者始终否认吞食异物。为明确诊断,胃肠外科团队与消化内科团队再次进行会诊讨论,一致决定,经麻醉科评估后,行无痛胃镜检查一探究竟。
内镜下擒获"穿孔真凶"
消化内科温都苏副主任带领内镜团队,在麻醉科全程护航下实施胃镜检查。镜头进入胃腔,两条长约5cm的尖锐螃蟹腿赫然显现——其中一条已穿透胃壁形成穿孔,周围组织化脓感染,温主任团队通过反复冲洗脓腔,逐步暴露深埋的异物尖端。
异物与周围组织粘连紧密,稍有不慎可能造成二次损伤。团队运用异物钳精细操作,最终将两条蟹腿完整取出。
内镜优势:无创伤解决大问题
按传统诊疗规范,消化道穿孔需开腹或微创腹腔镜手术治疗。但此病例通过内镜介入,不仅明确诊断,更实现了异物取出、脓腔清理、内科保守对症一站式治疗。内镜技术使患者免除了腹部创口,住院时间也大大缩短,真正体现了内镜医学'创伤小、恢复快'的核心优势。
从"无迹可寻"到"真相大白",从"开腹预警"到"微创解危",这例特殊病例生动诠释了现代医学"诊断前移、治疗升级"的理念。两条螃蟹腿引发的健康危机,终在医患互信与技术创新的交响中化险为夷。
螃蟹腿致消化道穿孔的警示:让我们再一次了解藏在美味中的致命危机。
螃蟹腿为何成为“隐形杀手”?
1. 物理特性
锋利如刀:螃蟹腿末端尖锐,断面可形成薄如刀刃的切割面。
钙化坚硬:蟹壳含大量甲壳素和碳酸钙,胃酸无法软化,肠道蠕动时易划伤黏膜。
2. 隐匿性危害
初期症状轻微:小穿孔可能仅表现为隐痛、食欲减退,易被误认为“吃坏肚子”。
延迟性穿孔:异物可能卡顿数日后才穿透肠壁,导致诊断延误。
边吃边说话/大笑
狼吞虎咽式进食
用牙齿直接啃咬蟹腿关节
1. 预防策略
加工建议:用厨房剪纵向剖开蟹腿,剔除硬壳后再食用。
儿童照护:将蟹肉拆碎成茸状,彻底剔除碎壳。
进食纪律:安静就餐,拒绝“边吃边聊”的高风险行为。
2. 吞后的黄金处理
禁止:吞饭团、喝醋等“土方法”(可能加重损伤)。
行动:立即禁食禁水,保持身体前倾体位,拨打120送急诊。
关键检查:6小时内完成胃镜检查,避免异物移位至深部肠道。
最后我们要牢记医生忠告
“每一例螃蟹腿致穿孔的背后,都是对饮食安全的忽视。记住:
吃蟹不用牙,拆壳靠工具;
腹痛无小事,延误丢性命;
急救争分秒,内镜是首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