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月1日,兴安盟人民医院介入科病房内,烛光摇曳,歌声轻柔,一场特殊的生日会让冰冷的医疗空间充盈着温情。74岁的赵大爷头戴生日帽,在医护人员与家人的簇拥下,含泪吹灭蜡烛。这一刻,是他与胰腺癌抗争9个月的“新生礼”,更是介入科“以心护心、医病医人”人文关怀理念的生动写照。
绝望中照进一束光
当医学与温情并肩而行
时间回溯至2024年5月,赵大爷被确诊为胰腺癌。这个被称为“癌王”的疾病,让原本性格悲观的老人陷入更深的绝望。“生存期不超过6个月”的预判,如同沉重的枷锁,压得他整日以泪洗面。2024年9月转入介入科时,赵大爷已瘦骨嶙峋,却仍攥着家人的手喃喃:“让我熬过春节,再看看春天……”
面对患者的痛苦与恐惧,介入科医护团队深知:抗击病魔,不仅需要精准的医疗技术,更需要用温度融化坚冰。主诊医师刘恒在制定个性化介入治疗方案的同时,坚持每日以“话疗”叩击患者心门。“赵叔,疼痛我们一步步解决”“今天的指标比上周好多了”……他总能用专业数据编织成希望的语言。而丁晓丽护士长带领的护理团队,则化身“心灵治愈师”——赵大爷因剧痛无法入眠时,她们彻夜为他按摩缓解;他情绪崩溃时,护士们握着他的手轻声诵读家属写的鼓励信;甚至在他思念家乡时,病房里响起了特意下载的草原长调。
生命的奇迹
在“家”的温度中跨越寒冬
医护团队的不懈努力,让医学的“不可能”悄然松动。介入治疗有效控制了肿瘤进展,而更令人动容的是赵大爷精神的蜕变:从沉默寡言到主动与护士分享年轻时的故事,从拒绝治疗到坚持每天在走廊练习医护教的呼吸操。这场“身心共治”的救治中,介入科将病房打造成“生命疗愈站”——墙上贴满患者手写的愿望卡,护士站常备解忧书籍,甚至定期举办“病房茶话会”让患者互诉心声。
2025年3月1日的生日会上,赵大爷颤抖着切开蛋糕:“去年秋天,我以为这是人生最后一个生日。可现在,我不仅看到了春天,还等到了新芽抽枝。”女儿赵女士哽咽道:“在北京被告知‘没有希望’时,是介入科用专业和爱心创造了奇迹。他们记住我爸爱听马头琴,连生日歌都特意用蒙汉双语唱……”此刻,监护仪的数字与烛光共同跳动,见证着生命在人文关怀中迸发的韧性。
让医学闪耀人性之光
介入科的“生命守护哲学”
这场生日会,折射出兴安盟人民医院介入科深耕多年的医疗理念:“有时去治愈,常常去帮助,总是去安慰。”在这里,每位患者的治疗方案都附带“心灵处方”,查房记录本上不仅标注着医学指标,更记录着“患者今天想听红歌”“女儿下周高考需情绪支持”等细节。科室建立的“家属支持小组”“疼痛管理日记”等人文关怀机制,让医疗回归“人的温度”。
“我们治愈的不仅是疾病,更是对生活的希望。”刘恒医生如是说。而丁晓丽护士长在朋友圈写下:“当你把患者当作家人,那些监测生命体征的瞬间,都会变成守护亲人的仪式感。”截至2025年,该科已为23名晚期肿瘤患者举办“病房生日会”,收到118封手写感谢信,用行动诠释着——医学的边界或许有限,但人性的温暖永远能为生命开辟新的可能。
窗外,科尔沁草原的春风正融解最后一片残雪。介入科病房里栽种的水仙冒出了嫩绿的新芽。这簇倔强生长的绿意,恰如医疗人文关怀的力量:即便面对疾病的风雪,只要以心为灯、以爱为薪,生命之花终将在守护中重新绽放。
介入科简介
兴安盟人民医院介入科始建于1997年,在院领导的关怀下,不断发展,目前科室现有医护人员19名,开放床位23张,拥有完善的病房设施,配备有大型数字剪影血管造影机飞利浦FD-20,现已成为设备齐全、技术精湛、经验丰富的优秀科室。开展业务:
1、肿瘤的介入治疗: 肿瘤供血动脉化疗栓塞术、消融术、放射性粒子植入、肿瘤穿刺活检术等。
2、良性病变的介入治疗: 子宫肌瘤、子宫腺肌症、痔疮、前列腺增生、各种血管瘤、脓肿引流术、胆道引流术等。
3、出血性疾病的介入治疗: 咯血、呕血、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、便血、肿瘤破裂出血、外伤性脏器出血等。
4、消化道(食管、肠道)支架植入,气管支架植入术等。科室注重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,科室已有4名医生在全国大型医院进修学习,包括北大医院,北京世纪坛医院,北京友谊医院,北京朝阳医院及西南医院等。科室人员在核心期刊、国家级期刊及省级期刊共发表论文50余篇。
介入科全体医护人员秉承“以人为本”的人性化服务,用舒适系统化的医护模式,用亲切的语言,和蔼的微笑安慰和引导病人,解除病人的恐惧心理,赢得病人的信赖,用精湛的医术,治愈病人的病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