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>医院新闻 > 信息动态
消化内科成功运用内镜技术化解8月龄幼儿"电池危机"
2025-03-27  |   29   |       

3月25日上午,一场惊心动魄的救治在兴安盟人民医院内镜中心展开。一名年仅8个月大的幼儿因误吞纽扣电池,在消化内科、儿科、麻醉科等多学科团队的高效协作下,通过急诊胃镜技术成功取出异物,避免了电池腐蚀引发的严重消化道损伤。这场与时间赛跑的救治,再次为婴幼儿消化道异物安全问题敲响警钟。

纽扣电池成"隐形杀手" 多学科联动开启生命通道

当日9时52分,消化内科病房接到急诊紧急会诊电话,一名8月龄患儿误吞纽扣电池已超过1小时。消化内科阿娜副主任医师迅速评估病情:"纽扣电池内含强碱性电解液,一旦与体液接触会快速释放电流并腐蚀黏膜,2小时内即可造成消化道穿孔!"时间就是生命,医院立即启动绿色通道,阿娜医生一边协调内镜中心做好急诊手术准备,一边赶往急诊科确认异物位置。经询问得知,患儿已于外院行腹部超声提示异物位于胃腔内,但因技术限制无法处理,患儿家属紧急转至我院。

面对患儿血管细、哭闹不配合等难题,医护团队争分夺秒:儿科护理团队快速完成静脉通路建立,麻醉科秦大兵、包永利、随欣医师团队精准实施麻醉监护,消化内科顾玉松副主任医师、梁红玉副主任护师组成内镜操作组。10时20分,手术正式开始。

胃镜下惊险"拆弹" 精细化操作避免二次损伤

胃镜进入患儿胃腔后,发现纽扣电池已导致局部黏膜出血糜烂。

由于纽扣电池形状扁平且表面光滑,相较于其他的异物,取出难度较大,取出时既要防止滑脱导致二次伤害,又要避免夹取力度过大造成电池破裂。凭借丰富的内镜操作经验,团队选用专用异物钳,巧妙调整角度,仅用8分钟便将直径约2厘米的电池完整取出。    随后,内镜团队反复冲洗病变部位,中和残留电解液,最大限度减少黏膜进一步损伤。术后患儿生命体征平稳,顾玉松副主任医师重点向患儿家属交代近期喂养注意事项。

每一次化险为夷的背后,都是医者仁心与技术实力的双重见证。兴安盟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团队用精湛技艺诠释了"生命至上"的医者担当,更以这场"电池危机"的化解为契机,向社会传递婴幼儿安全防护的重要性。守护稚嫩生命,需要医患携手,共筑安全防线。

科普链接

什么是消化道异物?01

消化道异物,简而言之,就是误吞或故意吞入消化道的各种物体,这些物体可能包括危险化学物质,它们既无法被消化,也无法迅速排出体外。这是消化内科常见的紧急情况之一,让许多家长担忧不已。

异物种类02

钝性异物:这类异物以硬币最为典型,因其形状圆钝,容易误吞。

尖锐异物:这类异物包括大头针、图钉等,其尖锐部分可能造成消化道损伤。

电池:尤其是纽扣电池,因其小巧且容易误吞,需特别警惕。

磁性异物:如磁珠、磁棒等,因其磁性可能吸引消化道内的其他金属异物,造成严重后果。

长形异物:例如笔头等,其长形设计可能卡在消化道狭窄处,造成阻塞。

其他异物:包括戒指、弹簧圈等,虽不常见,但也可能被儿童误吞。

而在众多消化道异物中,有些异物因其特性被称为“隐形杀手”,需特别警惕,比如纽扣电池。

误吞纽扣电池有哪些危害呢?03

纽扣电池导致组织损伤的主要机制是电化学损伤。组织在直接接触电池15min内即发生可见的损伤,2h内可发生严重损伤。此外,即使在电池取出后,由于局部的碱性环境以及损伤后的液化性坏死,损伤仍会继续发展。常见的并发症包括食管炎、食管狭窄或穿孔、食管周围脓肿、纵隔炎、气管食管瘘、声带麻痹、血管瘘导致的出血,甚至死亡。所以,小小的纽扣电池,却有大大的风险。

误吞纽扣电池有哪些表现?04

如果纽扣电池嵌塞在食管,幼儿可表现为流涎、呕吐、反复哭闹、拒乳拒食,年龄较大的儿童则表现为咽痛、吞咽困难、吞咽疼痛、哽噎、胸痛。

 如果纽扣电池滞留于胃、十二指肠及下消化道多无明显临床表现,少数也可引起腹痛、腹胀、呕吐等症状。

 纽扣电池在消化道内滞留或嵌顿时间过长,异物机械磨损或化学物质渗漏均可引起消化道黏膜糜烂、溃疡及出血。如果患儿出现不明原因发热、反复咳嗽、气促及腹痛等,需警惕消化道穿孔的可能。

如何避免误吞纽扣电池?05

在日常生活中,尽量少使用含有纽扣电池的玩具和生活用品,家中废弃的纽扣电池要及时处理,杜绝孩子与纽扣电池接触。小月龄家长要细心看护,儿童要告知误吞纽扣电池的严重危害性。

误吞纽扣电池怎么办?06

若发现误吞纽扣电池,家长千万不要乱使用“自行催吐、灌水、喝醋”等“聪明”办法!不恰当的办法,可能会给消化道造成二次损伤,还可能会导致呕吐物误吸,增加窒息的风险。一旦吞下纽扣电池,就开始与时间的赛跑了,需尽快到医院就诊。

 就诊时告诉医务人员:电池类型、大小、数量、形状、误吞时间、最后进食时间、患儿吞食异物后有何表现以及既往病史,为精准迅速取出电池赢得时间。

预约挂号
缴费
检验结果查询
病例复印
金牌护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