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医疗科普江湖里,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胃肠结直肠肛门外科李清春博士是个“特殊存在”,手握手术刀,却用“吐槽式”科普、“反差萌”人设圈粉80多万粉丝,把严肃医学话题变成“唠家常”。就是这位自带网感的“宝藏博士”,踏上了援蒙帮扶之路,今年6月进驻我院胃肠外科,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医疗帮扶任务。
理念共鸣,迅速融入草原医者队伍
“咱们内蒙的就医环境像草原一样敞亮啊!”初到医院,李清春便被这里宽敞的病房、整洁的环境打动。但比硬件更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刻在墙上的医院核心价值观“患者利益至上”。“这与我们医者的初心不谋而合啊”他坦言。正是这份理念的共鸣,让他迅速融入集体,投身繁忙工作。
唠嗑式”沟通:让专业知识落地,更有“粉丝”寻踪而来
在门诊,面对复杂病情,李清春延续他网络上科普时的“唠嗑式”沟通,把专业医学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话,让患者听得明白、心里踏实。
更有不少患者是他的“老粉”,“李博士,我天天看您科普段子,知道您来内蒙出诊啦,特地从旗县赶过来的!”原来,不少人通过他的账号熟悉了这位幽默又专业的医学博士,得知他在本地帮扶,特意慕名而来,就为找他看诊。这份从线上到线下的信任,让诊室里的交流更添了几分亲切。
“手术台”不仅是外科医生施展医术的阵地,更是医院技术实力迭代升级的关键场域。李清春在帮扶期间,完成40余台手术,其中20余台疑难手术的成功突破,成为推动我院技术能力跃升的重要力量。
从亲临指导并协助完成 “胃间质瘤联合脾切除手术”,到带领团队攻克“微创腹腔镜下食管裂孔疝修补术(Laparoscopic Hiatal Hernia Repair)”,“胃底折叠术(Fundoplication)”,“腹部无辅助切口直肠癌根治术(NOSES 手术)” 等多台高难度手术。
医患间的“定心丸”:专业里藏着温度
在胃肠外科,患者术后出血、轻微感染等并发症常让患者疑虑。每当这时,胃肠外科陈主任、王主任总会说:“李老师,您帮我们去看看吧。”
“大爷,您这肠道就像咱东北腌酸菜的坛子,偶尔冒点泡很正常,咱调调‘火候’就好。”面对紧张患者,他用通俗幽默比喻化解焦虑。有术后出血患者被逗笑的说:“听您一说,心比吃定心丸还踏实!”
带教传真经:阅片授艺,夯实诊疗根基
帮扶期间,李清春聚焦阅片诊断环节,将他自己的临床经验倾囊相授。他带着科室医生从CT影像细节入手,“看腹部CT得抓住重点,结合患者情况精准判断,这背后是无数病例攒下的门道。” 以实际案例为教材,传授阅片技巧与诊断思路,助力提升大家阅片的准确性与临床思维能力。
他带着医生床边实践,手把手教查体要点,让“查体-阅片-诊断”这一规范流程在科室日常诊疗中愈发扎实深化,进一步夯实了手术安全与精准诊断的根基,让这份对诊疗细节的严谨追求,成为科室持续提升医疗质量的常态。
“工作狂”的医者初心:患者的事比啥都急
当被问起“再去内蒙古,头件事想干啥?”,李清春几乎没犹豫:“那还用说?先上手术呗!”
小编听着都乐,可细琢磨又很暖,这股“到了就得干正事”的劲儿,明晃晃写着“患者的事儿比啥都急”。
他说,三月帮扶是终点更是起点:“互联网医院方便,电话、视频随时会诊;长春到内蒙古兴安盟400多公里,开车几小时就到,我随时能来!”朴实话语,藏着对这片土地的牵挂。
热乎情谊:把他乡当故乡
临别前,胃肠外科的同事们拎着蛋糕、捧着鲜花围过来,笑着招呼:“李老师,今儿咱简单庆祝一下袄”蛋糕上“帅得不留余地,专业无可挑剔,祝李老师工作顺利”的字样,把他逗笑了。
这份热乎气早有印证。8月19日医师节当天,院领导带着鲜花找到刚做完手术的他,拍着肩膀道:“您在这儿,就是咱医院的人,节日得一起庆祝。”他眼角的纹路里能看出藏不住的感动。
如今,他虽已返程,但留下的不仅是手术的技术突破、带教时的珍贵经验,更有那份“随时能来”的承诺,和患者口中“听他说话就踏实”的信赖。草原上的风会记得,诊室里的笑声会记得,手术灯下专注的眼神更会记得,这份跨越地域的医者情,早已像草原上的种子,在医患心间扎了根,期待今后,长出更多守护健康的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