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月的风掠过医院长廊,白大褂的身影里,藏着一群特殊的“师者”——他们是治病救人的医者,更是带教解惑的临床老师。
医学的传承从不在课本里停滞。对我院2023级、2024级研究生而言,老师的教导,是查房时逐句拆解的病例,是手术台上手把手的指导,是深夜里共同复盘的诊疗思路。从生疏到从容,从“学生”到“准医者”,每一步成长,都浸透着白大褂老师们的心血,今天让我们倾听他们的心声,致敬临床带教路上,那份藏在白大褂里的温暖与坚守。
我的白大褂老师
照亮我读研生活的那束光
护理研究生 陈双鹤
门诊六楼的走廊永远弥漫着紧张与希望交织的气息,在这里,我遇见了穿着白大褂,她是组织人事科科长孙玉华,我的研究生导师、科研引路人,以及无话不说、心灵相通的好朋友。她以严谨的医学态度、温暖的关怀之心,以及不懈追求卓越的精神,成为了我读研生涯中最耀眼的灯塔。
风月一庭为良友,读书半榻是严师。2024年2月25日,我们在机场初次见面,最令人难忘的是她脸上的笑容,那并非仅仅是挂在嘴角的礼貌表情,而是从眼底流淌出来的、一种温和而笃定的光辉;它像清晨的第一缕阳光,不炽烈,却足以驱散我初到乌兰浩特的焦虑和不安。抬头看见她那双含笑的眼睛,仿佛就能得到一丝莫名的慰藉和信心。经过一年多的相处,我想不出来什么华丽的语言来描述她,只是想到了温柔且坚定这个词语,也许她的治学严谨,不仅让我学到了专业的知识,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。从专业知识到科研选题,从临床操作到科研实践,中间我犯过不少的错误,她都给我悉心指导,帮助我攻克难关。孙玉华老师的谆谆教诲让我受益匪浅。我心里很愧疚又很感激,得遇良师,何其有幸。也许我们的聊天记录里,我对她的感谢好像已经不计其数了。
在专业知识上,孙玉华老师总是以浅显易懂的方式,将复杂的医学理论讲解得清晰透彻,让我能够迅速掌握要点。她不仅传授给我书本上的知识,更注重培养我的临床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。每当我在学习中遇到困惑,她总能耐心倾听,然后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,引导我一步步找到答案。
在临床操作上,孙玉华老师更是亲自示范,手把手教我每一个步骤,从细微的动作到整体的流程,她都力求我做到精准无误。她的每一个动作都透露出专业与熟练,让我深刻体会到临床操作的严谨与重要性。在她的指导下,我逐渐克服了初上临床时的手忙脚乱,学会了如何在紧张而有序的环境中保持冷静与专注。
在科研道路上,孙玉华老师更是我的引路人。她引导我如何选题、设计实验、分析数据,如何撰写科研论文;她鼓励我大胆假设,小心求证,不断挑战自我,勇攀科研高峰。她的科研精神和创新思维,深深地激励着我,让我对科研充满了热情和动力。每当我在科研中遇到瓶颈时,她总是耐心地与我探讨,提出宝贵的建议。在她的帮助与指导下,我学会了如何查阅文献、设计实验、分析数据,这些技能对我的科研之路至关重要,为我未来的学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作为我的导师,孙玉华老师不仅在学业上给予我指导,更在生活中给予我无微不至的关怀。端午节的粽子和香囊、中秋节的月饼和聚餐、感冒发烧时送到床边的药物、情绪崩溃时的安抚与鼓励等等,她像妈妈一样,无时无刻不在温暖着我,令我这个异乡人从未感受到为异客的孤独与彷徨;她带我见世面、长知识、强本领、著品格;她经常和我分享自己的工作经历,鼓励我面对困难时要坚持不懈,勇于挑战自我。她的言传身教,让我明白了何为医者仁心,何为科研精神。在她的影响下,我学会了如何在忙碌中保持一颗平和的心,如何在挫折面前保持乐观的态度。
每当夜深人静,我独自坐在书桌前,回顾这一年来走过的路,心中总是充满了感谢。感谢孙玉华老师,感谢她的陪伴,感谢她一次又一次的开导和宽慰,感谢她曾像光一样照亮过我的生活,感谢她让我变得愈加自信勇敢;感谢我们一起看过的风景、吃过的美食、压过的马路、度过的难关。感激命运让我遇见了这样一位优秀的导师,是她的光芒,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,让我在科研的道路上不再迷茫,让我在生活的风雨中更加坚强。她曾说,“每一次勇敢都是一次成长,过程不重要,重要的是结果和收获!”希望我们都会成为想成为的人,愿平安喜乐,诸事顺遂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