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8月的内蒙古,兴安盟的草原仍带着盛夏的余温,而千里之外的根河市已悄然泛起初秋的凉意。就在这跨越山川的距离间,一场承载着医疗使命的接力悄然启幕 —— 兴安盟人民医院精选5名副高及以上职称的骨干医生,组建巡回医疗队,奔赴根河市人民医院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定点帮扶。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医疗支援,而是以“技术下沉、能力提升” 为核心的精准实践,更是优质医疗资源与基层群众需求的双向奔赴,每一位队员的行囊里,装着的不仅是医疗器械与专业书籍,更满含着守护生命的责任与热忱。
启程:动员声起,远征出发
8 月 1 日清晨,兴安盟人民医院会议室里气氛庄重,巡回医疗队动员部署会如期召开。“要把‘传帮带’的种子种在根河的医疗土壤里,让技术留下来、能力提上去!”医院领导的叮嘱掷地有声,为医疗队明确了核心使命。此次出征的队员堪称“全能战队”—— 急诊医学科郭喆主任医师、心内科万红丽副主任医师、中医二科杨瑞云副主任医师、肝胆外科骨干医生、老年病科刘迎春副主任医师,涵盖急诊急救、心内重症、中医诊疗、外科手术、老年病防治等多个关键临床领域。当日午后,医疗队一行带着精心准备的教学课件、操作模型和常用药品,踏上前往根河市的路途。车程辗转近10小时,从平坦的草原公路到蜿蜒的山林小道,窗外的风景不断变换,而队员们讨论的话题始终围绕着根河市的医疗需求:“听说根河夏季蘑菇中毒患者多,急诊急救流程得提前梳理”“基层老年病患者多,诊疗规范得重点讲”,一场未达目的地便已开启的“战前准备”,让这场“医疗远征” 从一开始就充满了务实的温度。
扎根:各守阵地,精准施助
抵达根河市人民医院后,医疗队未作片刻休整,便迅速与院方对接,深入各科室了解诊疗现状与需求,随即“扎根” 一线,开启针对性帮扶工作。
急诊科:郭喆—— 急诊先锋的“实战课堂”
“郭主任,又来了一位蘑菇中毒患者,意识有些模糊!”清 7 点的急诊科,急促的呼救声打破了宁静,郭喆主任医师闻声立刻起身,快步冲向抢救室。作为医疗队的“急诊先锋”,他深知根河市夏季野生蘑菇生长旺盛,误食中毒病例高发,自帮扶开始,便主动承担起急诊重症患者的救治重任。一个月里,他带领当地医护团队连续作战,累计协助诊治 6 例蘑菇中毒患者、20余例蜱咬伤患者,每一次抢救都像一场 “实战演练”—— 从快速判断中毒类型、制定排毒方案,到密切监测生命体征,他边操作边讲解,将“识别毒蘑菇关键特征”“蜱咬伤正确处理步骤”等实用知识融入每一次救治。为了提升基层医护人员的急救硬技能,他还专门组织气管插管技能培训,从喉镜的正确握持、导管插入深度的精准把控,到模拟患者突发心跳骤停时的应急配合,他手把手指导每一位学员,直到大家熟练掌握操作要点。“以前遇到复杂急救总慌神,现在跟着郭主任学了实战技巧,心里有底多了!” 急诊科年轻医生小李的感慨,道出了当地医护人员的成长。
心内科:万红丽—— 守护“心”防线的“知识传递者”
“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,时间就是心肌、时间就是生命,抗凝治疗的时机和剂量绝不能马虎!” 在根河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会议室,万红丽副主任医师的《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专家共识》培训课座无虚席。她深知,基层医院在急危重症救治中,规范的诊疗流程是关键。帮扶期间,她不仅协助科室规范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流程,还针对当地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的特点,带领团队开展病例讨论 —— 从一例“反复胸痛患者的鉴别诊断”,到“老年心衰患者的用药调整”,她结合临床实例,细致讲解疾病的诊疗要点、风险评估方法和并发症预防措施。一次,科室接收一名突发心梗的老年患者,万红丽立即参与抢救,指导当地医生快速完成心电图检查、评估溶栓指征,全程同步讲解操作逻辑,最终患者成功溶栓,转危为安。“万主任不仅教我们怎么治,还教我们为什么这么治,这种‘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’的教学,让我们收获太大了!”心内科主任由衷赞叹。
中医科:杨瑞云—— 传统医学的 “根脉传承人”
“杨主任,我这腰腿疼好多年了,吃了不少药都不管用,您能帮我看看吗?”在中医科诊室,一位患者握着杨瑞云副主任医师的手,满是期待。作为中医领域的骨干,杨瑞云深知传统医学在基层的需求与价值。帮扶期间,她重点推广醒脑开窍针法、中药泡洗等中医适宜技术,针对颈腰腿痛、中风后遗症等常见疾病开展诊疗,用“一根针、一碗药”为患者缓解病痛。为了让中医技术在基层落地生根,她开设《中医适宜技术培训班》,从穴位定位、针刺手法,到中药配伍、泡洗方剂的熬制方法,她耐心讲解、反复示范,甚至亲自带教学员为患者操作。一位中风后遗症患者经她针灸治疗两周后,手指活动能力明显改善,家属特意送来锦旗:“中医技术真神奇,兴安盟医生暖人心!”而她开展的中医科普小课堂,也吸引了众多基层医生参与,让中医诊疗理念和技术逐渐融入根河市的日常医疗服务中。
老年病科:刘迎春—— 守护“银发群体”的“健康使者”
“大爷,您的血压控制得不太好,降压药得按时吃,饮食上要少盐少糖……” 在敖鲁古雅鄂温克乡卫生院,刘迎春副主任医师正耐心地为一位患者讲解健康注意事项。根河市老年人口占比高,老年病诊疗需求迫切,作为老年病科专家,刘迎春不仅在根河市人民医院开展老年病诊疗培训,针对老年高血压、糖尿病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常见病,通过专题讲解、病例分析等形式,提升基层医生的诊治能力,还主动联合偏远乡镇卫生院开展义诊。帮扶期间,她先后两次前往敖鲁古雅鄂温克乡,为当地牧民和群众提供免费诊疗、健康评估和用药指导,累计服务群众 80 余人次。“我们乡离市区远,老人看病不方便,刘主任上门来义诊,真是帮我们解决了大难题!”乡卫生院院长感激地说。此外,她还针对老年患者 “多病共存、用药复杂” 的特点,整理出《老年患者合理用药手册》,发放给基层医生,为老年健康守护增添 “助力”。
肝胆外科:韩伟—— 用初心使命守护基层健康
面对基层医疗机构关注的胆囊疾病诊治难题,韩伟开展专项培训,以实际行动助力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。培训中,韩伟紧密结合根河市人民医院的临床实际病例,从胆囊疾病的诊断要点、治疗原则、手术指征把握、术前评估及手术方案选择等核心内容展开深度讲解。他通过典型病例分析,将抽象的医学理论与真实诊疗场景相结合,清晰梳理不同类型胆囊疾病的诊疗思路;同时设置现场答疑环节,耐心解答基层医生在日常诊疗中遇到的困惑,针对性指导手术操作细节与风险防控要点。
面对基层百姓的健康疑问,韩伟耐心接待每一位群众,仔细倾听症状描述,结合医学知识通俗讲解病因与预防要点,针对有就医需求的百姓,详细告知检查项目、诊疗流程及注意事项,用专业且接地气的解答,为基层百姓的肝胆健康保驾护航。
协作:打破壁垒,系统提升
“单打独斗不如协同作战,要让优质医疗资源形成‘合力’!”这是医疗队达成的共识。帮扶期间,他们不仅在各自专业领域深耕,更注重多学科协作,推动根河市人民医院从 “单点突破”向“系统提升”迈进。一次,急诊科接收一名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的患者,郭喆主任医师第一时间联系万红丽副主任医师会诊,两人共同制定抢救方案 —— 急诊科负责紧急气管插管、生命支持,心内科负责溶栓治疗和心律失常调控,各环节无缝衔接,最终患者成功脱离危险。此外,中医科与老年病科还联合开展“老年病中医防治”专题培训,杨瑞云讲解中医调理方法,刘迎春补充西医诊疗要点,让基层医生学会“中西医结合”守护老年健康。这种跨学科的协作模式,不仅提升了复杂病例的救治效率,更让 “多学科联合诊疗” 的理念在根河市人民医院落地发芽。
回响:技术下沉,民心相连
一个月的帮扶时光转瞬即逝,但留下的“医疗火种”却在根河市持续燃烧。据统计,医疗队累计参与诊疗患者 300 余人次,开展专题培训 12 场,组织病例讨论 20 余次,指导临床操作 50 余项。更重要的是,通过“传帮带”,根河市人民医院医护人员的诊疗水平显著提升 —— 急诊科对急危重症的处置效率提高 30%,心内科规范开展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能力大幅增强,中医科中医适宜技术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,老年病科对老年复杂疾病的诊治更加精准。“以前遇到疑难病例得往市里转,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得到规范治疗,太方便了!”一位患者的心声,道出了群众就医满意度的提升。而当地医生的成长更令人欣慰:“医疗队不仅教会了我们技术,更教会了我们思考问题的方法,这种‘授人以渔’的帮扶,比什么都珍贵。”
接力不停,使命延续
8 月底,当医疗队完成帮扶任务准备返程时,根河市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和患者代表纷纷前来送别。“希望你们常来!”“我们会把学到的技术用好,不辜负你们的付出!” 一声声不舍的叮嘱,一张张真挚的笑脸,成为这场“医疗接力” 最温暖的回响。
从兴安盟到根河市,跨越的是山海距离,传递的是医疗温度与责任担当。兴安盟人民医院巡回医疗队用脚步丈量基层医疗的需求,用专业为根河市的医疗事业注入新的活力。这场跨越山海的医疗接力,不是终点,而是起点—— 未来,兴安盟人民医院将持续深化与基层医院的合作,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常态化、长效化,让更多基层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、便捷的医疗服务,在守护群众健康的道路上,续写更多“山海相连、医心相依”的温暖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