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月的风掠过医院长廊,白大褂的身影里,藏着一群特殊的“师者”——他们是治病救人的医者,更是带教解惑的临床老师。
医学的传承从不在课本里停滞。对我院2023级、2024级研究生而言,老师的教导,是查房时逐句拆解的病例,是手术台上手把手的指导,是
从无影灯到书斋
一名手术室护士的求索与师恩
护理研究生 任贵征
八载春秋,我立于无影灯下,手持器械,与生命最为脆弱的瞬间对峙。手术室中的光阴,是一首无声而激烈的诗,每一次器械的传递,每一次生命的守望,都镌刻着敬畏与职责。然而岁月流转,我渐感知识之海无涯,于是,在工作第八个年头,重新捧起尘封的书本,踏上了考研的征途。这条从临床返回课堂的路,布满荆棘。工作之余的深夜,当城市沉入梦境,我独对台灯,与内科护理学、外科护理学为伴。年龄不再是优势,反而成了需要克服的障碍,临床经验虽丰,却难掩某些理论根基的薄弱。备考之路有时疲惫几乎将我淹没。
幸甚至哉,我遇见了我的老师。她温雅如玉,学问渊博,却没有丝毫学究之气。她不仅未因我年长而同侪见外,反而珍视我那八年的临床积淀。“实践是真知的源头活水”,老师此言,如春风吹散了我心头的迷雾,让我明白过往岁月并非白费,而是化作了今日求学的独特根基。老师授业从不简单传授结论,而是引导我自己思考问题的本源。记得初次确定研究方向时,我彷徨无措,老师便以“问渠那得清如许,为有源头活水来”点拨,让我从临床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出发,寻找研究的切入点。在论文开题写作陷入困顿时,以“文章千古事,得失寸心知”相勉,教导我学术写作的真谛不在于辞藻华丽,而在于思路清晰、论证严谨。更难得的是,始终将医道与仁心相融合。她常言:“医乃仁术,非精不能明其理,非博不能至其约。”在老师的言传身教中,我逐渐明白,护理之学不仅是技术的精进,更是人文的关怀;学术研究不是为了纸上谈兵,而是为了最终能更好地服务病患。这种理念的转变,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使命。老师的教学,常常超乎学术之外。她善于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,以古典喻今义,以古训明今志。在讨论护理伦理时,他会引用“仁者爱人”的儒家思想;在谈到团队合作时,她会以“同舟共济”相勉,甚至在我遇到挫折时,也会以“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”相激励。这些中华文化的精髓,通过老师的阐释,变得鲜活而有力,如同时代的回响,穿越千年依然振聋发聩。
从手术室到学术殿堂,这条路并不容易。但有了老师的指引,我仿佛有了一盏明灯。老师不仅教我知识,更教我如何思考,不仅授我以“鱼”,更授我以“渔”。这种传承,恰如古语所云:“授人以鱼,不如授人以渔。”在老师的指导下,我逐渐完成了从临床护士到研究者的转变,学会了用科学的眼光审视临床问题,用严谨的方法探索解决之道。如今又是一年教师节,回首来路,感慨万千。中华文化尊师重道,源远流长。《礼记》有云:“师严然后道尊,道尊然后民知敬学。”老师以她的学识和人格,完美诠释了“师者”的真谛——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,更是以身为度,以行为范。我的导师,如同一位智慧的摆渡人,助我从此岸渡向彼岸,从实践渡向理论,又从理论渡回实践。这种渡与渡之间的平衡与融合,或许正是护理学科发展的必由之路,也是师道传承的最高境界。
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,愿以文字铭记这份师恩,愿以行动传承这种精神。师道如灯,照亮前行之路;师恩如山,厚重不可丈量。唯有不懈努力,将所学所悟回馈临床,造福病患,方不负老师教诲,不负这从手术室到学术殿堂的珍贵旅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