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月的风掠过医院长廊,白大褂的身影里,藏着一群特殊的“师者”——他们是治病救人的医者,更是带教解惑的临床老师。
医学的传承从不在课本里停滞。对我院2023级、2024级研究生而言,老师的教导,是查房时逐句拆解的病例,是手术台上手把手的指导,是深夜里共同复盘的诊疗思路。从生疏到从容,从“学生”到“准医者”,每一步成长,都浸透着白大褂老师们的心血,今天让我们倾听他们的心声,致敬临床带教路上,那份藏在白大褂里的温暖与坚守。
我的白大褂老师
内科研究生 李响
在第41个教师节到来之际,我想起我的研究生导师,她是我深耕心血管内科的“灯塔”,不仅指引我在学习上不断前行,而且在生活上也不断温暖着我;她用一次次言传身教,为我这个研二、步入临床规培一年的学生,刻下了从医路上最珍贵的“初心印章”。
一个初秋的门诊上午,诊室外候诊的患者里,不少是长期随访的高血压患者。跟着导师接诊时,她让我试着独立分析一位中年患者的血压波动原因——患者一周内血压忽高忽低,我快速扫过病历,只盯着“近期换药”这一关键信息,便笃定地说:“应该是新药还没适应,再观察一段时间。”
导师没有直接否定,而是转向患者温和追问:“您最近是不是改了喝茶的习惯?晚上睡眠怎么样?家里测血压的时候,是饭前还是饭后测的?”患者愣了愣,随即点头:“这阵子天凉,我每天早上都喝浓普洱,半夜也总醒,家里测血压都是吃完早饭才测。”听到这里,我瞬间涨红了脸——刚才问诊时,我只关注了用药记录,完全没注意患者最新的生活习惯备注,更没追问家庭血压的测量细节,甚至没给患者充分诉说的时间,就急于下结论。
送走患者后,导师语重心长地说:“你记着,做医生最忌‘先入为主’。高血压不是‘看数值、调药物’这么简单,多听患者说,比急着说自己的想法更重要。患者的饮食、睡眠、测量习惯,这些‘看不见’的细节,可能比药物调整更影响血压控制;他们没说出口的担忧、生活里的不便,更是制定治疗方案时必须考虑的‘隐藏条件’。”她拿出患者的随访手册,指着上面密密麻麻的记录——从患者半年前的饮茶量,到每次家庭血压的测量时间,再到偶尔提及的“孩子在外工作,自己独居”“我们手里的病历,不是冰冷的文字,是患者的生活轨迹和真实需求。少问一句、少听一点,可能就会漏掉关键信息,耽误病情判断。认真,是对患者最基本的负责;而学会倾听,是做到认真的第一步。你们以后独立接诊,要把患者当‘完整的人’看,不是只看‘高血压’这个诊断。”
这番话,成了我临床工作的“导航灯”。以后无论是门诊问诊、病房查房,还是跟着导师进入导管室学习,我都牢记“多听多问”:问诊时,会耐心引导患者讲出生活里的细微变化;查房时,会仔细倾听患者对治疗效果的反馈;即便是整理病历,也会逐行核对随访记录,琢磨每一条信息背后可能隐藏的需求。而导师的带教,也始终围绕“临床积累”与“终身学习”展开——门诊间隙,她会跟我聊“如何用通俗的语言引导老年患者说清生活细节”;查房后,会结合病例讲“不同合并症患者的血压管理逻辑”;就连进入导管室,她也会边讲解造影结果边讲解“血管解剖与介入治疗的最新进展”,还总提醒我:“心内科领域知识更新快,临床经验更是靠一个个病例攒出来的,别满足于‘会看病’,要一直保持学习的劲儿,才能跟得上医学发展,对得起患者的信任。”
如今,作为研二学生,我已能逐渐独立处理一些简单的心脏和血管病例,但每次遇到“数值异常”或“治疗效果不佳”的情况,还是会先想起导师的教导——先静下心听患者说,再沉下心梳理细节。她不仅教会我扎实的诊疗技术,更让我读懂了“医者仁心”的真谛:它藏在每一次耐心的追问里,藏在每一页仔细核对的病历中,更藏在“终身学习、永不止步”的坚守里。
这个教师节,想对我的“白大褂老师”说:谢谢您用一次深刻的教诲,让我学会了“倾听”的重量;更谢谢您用一年的陪伴与指引,让我懂得了作为医者的责任与方向,以您目标,做一位为人敬重的好导师,为患者喜爱的好医生,为学生尊重的好师长。未来,我定会带着您教给我的严谨与温度,在医学道路上稳步前行,不辜负您的教诲,更不辜负每一位患者的信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