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月的风掠过医院长廊,白大褂的身影里,藏着一群特殊的“师者”——他们是治病救人的医者,更是带教解惑的临床老师。
医学的传承从不在课本里停滞。对我院2023级、2024级研究生而言,老师的教导,是查房时逐句拆解的病例,是手术台上手把手的指导,是深夜里共同复盘的诊疗思路。从生疏到从容,从“学生”到“准医者”,每一步成长,都浸透着白大褂老师们的心血,今天让我们倾听他们的心声,致敬临床带教路上,那份藏在白大褂里的温暖与坚守。
我的白大褂老师
外科研究生 叶文君
在医院的长廊里,白大褂是一道无比寻常的风景。然而总有那么几件,在我们学员的眼中,会发出不一样的光。我的老师于晓强,便是这样一道光。老师的白色衣袍总是一尘不染,却非崭新的僵硬。那上面有消毒水的气息,有岁月的痕迹,更有无数生命的印记。记得第一次跟着老师查房时,他正为一位乳腺癌术后患者检查伤口。阳光透过窗户落在他袖口磨出的毛边处,那道被缝合线勒出的浅痕里,仿佛藏着无数次持针器开合的声响。
医学的真知不在典籍深处,而在病榻之侧。这是老师教给我的第一课。他从不急于传授,而是带我穿过长长的回廊,在每一个病床前驻足。"看," 他捏着病历夹指向病人的换药包,"这位患者的皮瓣血运要这样观察,蒂部张力判断比书本图示更微妙。" 那天他让我触摸患者颈部肿大的甲状腺,指尖传来的震颤让教科书上的 "结节质地坚硬" 有了鲜活的注解。
而老师带给我的第二节课便是 "精诚"。记得有次急诊收进一位甲状腺癌破裂出血的患者,血压持续下降。无影灯下,老师戴着放大镜的双眼始终锁定术野,持超声刀的手稳如磐石。当肿瘤被完整剥离时,监护仪的滴答声突然变得清晰。但比技术更动人的是,缝合完毕后他俯身用温水为患者擦去颈部的血渍,动作轻得像在呵护易碎的瓷器。
去年冬天,科室收治了位年轻的乳腺癌患者。女孩得知要切除乳房时哭了整夜,老师特意调了两台乳腺重建的手术录像,带着 3D 模型来病房讲解。"你看," 他指着模型上的假体放置层次,"现在的技术能让你术后依然可以穿喜欢的连衣裙。"
当我第一次独立完成乳腺肿块穿刺时,老师就站在旁边。当超声图像上出现清晰的针道时,他轻轻碰了碰我的手肘:"角度再调整 15 度,避开乳管。" 白衣在晨光中微微泛亮,我知道这光芒不是来自我,而是无数个白大褂老师传递的火种,终于在我这里发出了第一缕光。
因为真正的师者,早已将最珍贵的礼物 —— 一颗悲悯而坚定的医者之心,缝进了我们职业生命的底色里。他教我持针线时要像握着患者的希望,记病历要像书写生命的契约,面对哭泣的家属时,递纸巾的手要比递诊断书的手更先伸出。
如今,教师节将至,感谢您带教我区分甲状腺结节的细微钙化,教我判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的转移规律,更教我看见手术刀之外的人间冷暖。您的教诲让我明白,乳腺甲状腺外科医生不仅要切除病灶,更要缝合破碎的信心。以后的日子里,我定当带着您教我的精准与温情,在这条路上坚定前行,不辜负您的期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