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大夫!快啊!我家老爷子刚才还好好的,突然就没意识啦!”我院急诊科的门被匆匆推开,由突泉120紧急转运的67岁老人,被家属抱着冲进急诊大厅。此时老人已陷入危急状态:反复出现阿斯综合征发作,每次发作时大汗淋漓、四肢湿冷,血压骤降至70/30mmHg,四肢屈曲、瞳孔散大至3.5-4mm,呼吸暂停需立即用简易呼吸器辅助,心率持续下降,最低仅40次/分,属于严重休克状态。
急诊科陈田龙、郭涛、韩可三位医生第一时间投入抢救:迅速建立静脉通路补液升压、粘贴电极片监测生命体征、开具血常规加急检查,一系列操作行云流水。心电图显示II、III、AVF导联ST段抬高,这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危险信号;而加急血常规报告更让众人揪心,血红蛋白仅45g/L,不足正常人的一半。就在抢救间隙,短暂清醒的老人提及自己有黑便病史,家属则因疏忽未曾重视,病情至此豁然明朗:杜氏溃疡引发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,重度贫血进一步诱发急性冠脉综合征,两种危重症叠加,老人的生命已悬于一线。
时间就是生命,急诊科当即启动多学科会诊机制。消化内科、心内科、ICU专家迅速集结抢救室,经快速评估达成共识:先转入ICU稳定生命体征,再针对出血点精准施策。老人刚转入ICU,医护人员便紧急行气管插管连接呼吸机,可当胃管插入时,1000ml新鲜粉红色血液瞬间涌出,找到并堵住出血点刻不容缓。

此时,消化内科医生王秀秀、顾玉松刚结束一台手术,护士魏秀英也未来得及休整,接到“ICU床边紧急内镜止血”的通知后,三人立刻携带设备箱奔赴现场。现场操作难度远超预期:老人依赖呼吸机维持呼吸,生命体征极不稳定,内镜操作空间狭窄,既要精准定位出血点,又需避免触碰其他管路、刺激循环系统,每一步都如“绣花”般精细。王秀秀医生紧盯内镜屏幕,小心推进探头,最终锁定元凶“杜氏溃疡”;顾玉松医生默契配合调整角度,魏秀英护士稳稳递上钛夹,随着钛夹精准闭合在出血点,屏幕上的出血逐渐停止,在场人员悬着的心终于稍缓。与此同时,介入科专家也守在旁侧,随时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再次出血,为抢救加上双保险。
术后,老人血红蛋白最低降至30g/L,ICU团队持续通过输血、补液、调整抑酸药物等手段稳住病情,医护人员寸步不离守在监护仪旁,密切追踪生命体征变化。经过6小时的多学科协同竞速,老人的血压逐步回升,意识慢慢恢复,近期已顺利转入普通病房。如今,老人虽暂不能经口进食,但胃管内已无血性液体,每次查房时,还能与医护人员点头互动。
这场与死神的赛跑,没有单一科室的孤军奋战,从急诊科的紧急接治、多学科的快速会诊,到消化内科的精准内镜止血、ICU的后续生命支持,每个环节紧密衔接、无缝配合。
作为守护兴安盟健康的三甲医院,我院始终以患者生命为首位,用专业协作与责任担当,为危急重症患者筑起生命防线。未来,我们将持续深化多学科诊疗模式,以更快的反应、更精的技术,护佑每一位患者的生命安全与健康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