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衣执甲,步履不停
转眼间,我在兴安盟人民医院的护理实习生涯已过大半。从最初踏入医院时的忐忑与憧憬,到如今穿梭于各个科室间的从容与笃定,每一个科室,都像一本厚重的书,记录着生命的悲欢离合,也教会了我作为一名准护士的责任与担当。
第一站: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二科——生命的潮汐与守护
我的实习生涯始于呼吸二科。我的带教老师耐心地教我如何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(COPD)患者进行体位引流,如何精确地执行雾化吸入治疗,以及如何通过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、节律和血氧饱和度来判断病情变化。
一个下午,老爷爷因血氧不太稳定,呼吸急促,情绪也跟着烦躁起来。我正准备过去看看情况,就听到奶奶俯下身,在爷爷耳边用一种极其轻柔的声音说:“宝儿,别怕,我在呢,深呼吸……”。“宝儿”我愣住了,这两个字,从一位满脸皱纹的老奶奶口中说出来,那么自然,那么充满爱意。她为他擦身、喂饭,无微不至,而这个称呼,是她对他所有爱与关怀的浓缩。在那一刻,我看到爷爷紧绷的身体似乎放松了下来,紧锁的眉头也舒展开了一些。
原来,爱情最好的模样,不是轰轰烈烈,而是在白发苍苍时,你依然是我手心里的“宝儿”。在医院这个见惯了生死的地方,这样纯粹的感情,真的太有力量了。
第二站:骨关节与运动医学科——修复与重建的力量
骨科是见证“修复与重建”的工坊。这里几乎被换膝关节的老人填满,少了些喧嚣,多了份沉静与默契。
老人们大多坐着轮椅或倚靠在床边,膝盖上裹着厚厚的敷料,脸上都带着对康复的期盼。清晨查房时,总能看见他们相互分享着“昨天能多走两步”“夜里没那么疼了”的细碎喜悦;午后阳光斜照进病房,护士指导康复训练时,老人们扶着床沿,颤巍巍地抬腿、屈膝,每一个动作都透着坚持。
他们的脸上刻着岁月的皱纹,摩挲着膝盖上的敷料,念叨着“年轻时干重活落下的毛病,现在终于能治好了”。病房里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,却藏着最真实的生命韧性,这些历经岁月风霜的老人,正以最朴实的坚持,对抗着关节的疼痛,期盼着重新稳稳站立、自在行走的日子。
第三站:肿瘤内科——在生命寒冬里传递温暖
轮转至肿瘤内科,空气中仿佛都带着一丝凝重。这里的患者,正与最强大的敌人——癌症,进行着殊死搏斗。我的工作不再仅仅是打针发药,更多的是心理疏导和临终关怀。
踏入病区,你会看到一张张略显苍白的脸。他们是与癌症这个强大敌人殊死搏斗的勇士,而病房,就是他们的战场。你会看到,年轻的母亲因为化疗脱发而戴上了假发,却依然在为孩子的视频电话里挤出笑容;你会看到,曾经叱咤风云的大老板,如今虚弱地躺在病床上,眼神里有不甘,但更多的是对生命的眷恋;你还会看到,相濡以沫的老夫妻,妻子每天为丈夫擦拭身体,仿佛外面的世界从未改变。
护士们不仅要严格执行复杂的化疗方案,精确计算每一种药物的剂量和输注时间,更要时刻关注患者的情绪波动。一个眼神的躲闪,一句无心的叹息,都可能是他们内心焦虑、恐惧的信号。 肿瘤内科,是生命的寒冬,但这里的每一位医护人员,都在用自己的专业和爱心,做着最温柔的守望者,努力为这片寒冬,带来一丝暖阳。
第四站:中医二科——传统智慧的现代演绎
中医二科带来了一股宁静与古朴的气息。在这里,我接触到了中医护理的独特魅力。我学习了艾灸、拔罐、刮痧、中药保留灌肠等中医特色疗法。带教老师告诉我,中医护理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,要“望闻问切”,根据每个患者的体质和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。
我的带教老师为一位失眠多年的阿姨进行耳穴压,精准地找到穴位。几天后,阿姨高兴地告诉我,她终于能睡个安稳觉了。那一刻,我为中华传统医学的神奇而自豪。中医科的经历,让我认识到护理的多样性和包容性,中西医结合,才能为患者提供更全面、更优质的护理服务。
第五站:急诊重症(EICU)——无声的战场,有声的爱
如果说之前的科室是人生的不同驿站,那么急诊重症就是与死神赛跑的战场。这里的节奏快得让人窒息,每一分每一秒都关乎生死。监护仪上跳动的数字和发出的警报声,是这里永恒的背景音。
EICU的探视时间,是一场无声的悲剧。家属们被允许进入这个他们日夜牵挂的地方,来到亲人的床旁,脸上的期盼往往会迅速被一种巨大的恐惧所取代。家属的手在空中停顿了几秒,然后极其轻柔地落在了被子上,仿佛那不是被子,而是一块一碰即碎的琉璃。不敢用力,只是用掌心,静静地感受着被子下家人身体的轮廓。这十分钟的探望,对家属而言,不是慰藉,而是一种酷刑。我转过身,泪水无声地滑落,为这份沉重的爱,也为我们工作中那份无法言说的无奈。
科室的轮转,像八幅色彩各异的画卷,共同构成了我实习生活的全景图。我感谢兴安盟人民医院为我提供了如此宝贵的平台,感谢每一位悉心教导我的带教老师,是你们的言传身教,为我点亮了前行的道路。实习尚未结束,我的护理生涯更是刚刚拉开序幕。白大褂所承载的,不仅是专业知识,更是沉甸甸的责任与爱。前路漫漫,我将带着这份宝贵的经历和感悟,步履不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