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患者意识昏迷、双侧瞳孔不等大,初步诊断为急性脑出血,情况危急!”
10月初,我院急诊科接到紧急急救电话,一名工友发现同为务工人员的患者突发疾病,第一时间拨打120,将其紧急送至医院。经初步沟通得知,该患者是无户籍、无亲属、无经济来源的“三无”人员,就诊时仅有工友陪同,且生命体征极不稳定,一场与死神赛跑的紧急救治随即展开。
面对这位无人照料、缺乏经济支撑且因无家属签字,我院决定采取保守治疗的特殊患者,医院第一时间开通“绿色通道”,重症医学科(ICU)团队迅速介入。为快速建立静脉通路、保障后续治疗用药与营养供给,患者当晚便紧急接受颈内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;从精准制定手术方案到术后24小时不间断监护,医护人员始终秉持“生命至上”原则:护理团队每2小时细致翻身、更换体位,严防压疮发生;营养师针对患者无法自主进食的情况,专门调配肠内营养制剂以保障机体能量;即便患者暂失意识,医护人员仍坚持每日轻声交流,用专业与温情筑牢生命防线。
经过20余天全力救治,患者成功脱离生命危险,目前处于嗜睡状态,属于运动型失语,仅能通过点头来表达简单意图,日常营养需通过鼻胃管摄入,不过可以自主咳痰。生命体征较为平稳,四肢肌张力正常,左侧肢体可活动,右侧肢体偏瘫,肌力仅为I级。后续需回当地医院继续治疗,治疗过程中要严密监测生命体征。


救治告一段落,患者的后续安置问题却成了医护人员的牵挂。考虑到患者无亲属照料、缺乏经济支持,医院主动承担起“临时家人”的责任,多方联系相关救助机构,最终与兴安盟救助站取得对接。接到我院沟通后,兴安盟救助站高度重视,站长尚晓辉、救助接待科科长崔项彦第一时间赶赴医院,与我院医务部负责人和重症医学科ICU主任、护士长详细了解患者病情、护理要点及康复需求,经过充分协商,共同敲定将患者转运至齐齐哈尔市救助服务中心的方案,确保后续照护“不断档”。


转运当日上午10时,我院重症医学科ICU医护团队与120急救车队提前做好准备,小心翼翼地将患者抬上救护车,并专门安排一名经验丰富的护士全程护送,实时监测生命体征;兴安盟救助站工作人员也驾驶车辆随行,为转运保驾护航。两支队伍一路协作,最终安全将患者送达齐齐哈尔市救助服务中心,完成了生命接力的最后一棒。

从热心群众紧急呼救,到医院全力救治,再到跨盟救助机构协同安置,这场生命的守护,既是我院践行“敬佑生命、救死扶伤”医者使命的生动体现,也是社会各界传递温暖、共护民生的缩影。每一位无亲照料、缺乏支撑的群众都不该被遗忘,期待更多人能伸出援手,更多力量能主动担当,用专业守护健康,用温情填补空缺,共同为特殊群体筑起一道坚实的民生保障线。